星期二, 十一月 21, 2006

『转贴』『世界博览』热情奔放的流浪民族 波希米亚风来自捷克

  波希米亚位于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如今的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

  波希米亚覆盖包括首都布拉格在内的捷克中西部大片土地,与东部的摩拉维亚地区共同构成现今的捷克版图。在捷克语里,波希米亚人常常是捷克人的同义词,事实上波希米亚就是捷克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在19、20世纪尤为突出。蜚声世界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梅塔纳和德沃夏克,正是用音乐表达对故乡波希米亚深沉的热爱。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是公元1世纪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的名称。后来日耳曼人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公元5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百塔之城”布拉格的兴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另一位诞生于此的伟人是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他是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先声,胡斯塑像今天就矗立在布拉格老城广场中心,每日游人如织。

  谈及波希米亚,就不能不提到吉普赛人。15世纪,很多行走世界的吉普赛人都迁移到捷克的波希米亚,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模糊地界定: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之后,他们又以流浪的方式周游欧洲,依靠手艺无拘无束地谋生。然而好景不长,不信奉上帝的吉普赛人被看作异教徒而遭到歧视,从而开始了他们长达4个世纪的悲惨命运。也正因如此,吉普赛人作为主角频频出现在欧洲各国文学作品中。梅里美笔下可爱执著的卡门和雨果《巴黎圣母院》里能歌善舞的爱斯梅拉达,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在《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介绍自己身世时唱的那支曲子,名字就是“波希米亚”。她们身上那种纵有苦难也执著无悔的人生态度,让人充分感受到波希米亚式的迷人性格,也给后人留足了演绎的空间。

  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一度成为欧洲青年向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挑战的招牌。不过这种对立关系在大卫·布鲁克斯的《天堂里的布波族》一书中碰撞并融合在一起,定义出一个新兴上层精英阶层――“布尔乔亚波希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波希米亚在这里被解释成追求自我、实现心灵满足的生活态度。到了21世纪初,或许是人们厌倦了工业化冰冷的直线条以及过于严谨、精致的现代生活,时尚舞台上猛烈吹起了被定义为随性不羁、温暖热烈的波希米亚风:层叠蕾丝、蜡染印花、皮质流苏、手工细绳结、刺绣和珠串,都是波希米亚风格的经典元素。无领裸肩的棉质短上衣、低胯的叠纱大摆长裙,还有满是绣花、钉珠、流苏等繁复装饰的皮靴、挎包,连续几季流行于潮流巅峰。

  这种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善于收集当地特色的做法:亮片、彩石的首饰大概来源于印度;小花边、多褶大摆裙是斯拉夫和俄罗斯民族的特色;而流苏和坠饰则可能出自中东的伊朗和北非的摩洛哥。难怪世界各地的服装设计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对于向往着波希米亚式自由生活的都市人,“波”式装扮也确实可以在8小时之外让人轻松一下,圆圆自己的“流浪”梦。▲

  <<环球时报>> 2005年11月23日 第二十一版



-----------------------------------------
波希米亚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虽然波希米亚人是指捷克波希米亚省的当地人,波希米亚人的第二个涵义却是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波希米亚人这个词被用来指称那些希望过著非传统生活风格的一群艺术家、作家与任何对传统不抱持幻想的人。这个词反映了15世纪以来法国人对来自于波希米亚的吉普赛人的观感。在法国人的想像中,“波希米亚人”会让他们联想到四处漂泊的吉普赛人,他们是自外于传统社会的一群人,不受传统的束缚,或许还会带来一些神秘的启示,可能对他们也有一些太不注重个人卫生的指责意味在。
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出版于1845年的短篇故事集《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让波希米亚人这个词普及于法国。穆杰小说中的概念为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1896年)提供了主题。波希米亚在英语中的首次普及则是在威廉·萨克莱1848年出版的小说《浮华世界》(Vanity Fair)中。甚至一个场景设在塞维利亚的法语歌剧中的西班牙吉普赛人卡门(Carmen),在梅哈克与哈乐维歌剧本(Meilhac and Halévy's libretto,1875年)中就被称为波希米亚人。
这个名词和不同的艺术或学术社群产生关联,并且被用来当作以下这些人物、环境或情况的普遍形容词:在《美国大学辞典》中将 bohemian 定义为“一个具有艺术或思维倾向的人,他们生活和行动都不受传统行为准则的影响”。
保守的美国人经常将波希米亚人和毒品以及自陷贫困连结在一起,然而,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许多最有才华的欧洲与美国文学名家都拥有波希米亚气质,因此如果列出一张波希米亚人名单的话会变得非常冗长。甚至像巴尔札克这样的布尔乔亚作家都会赞同波希米亚主义,尽管大部分的布尔乔亚并非如此。事实上,波希米亚和布尔乔亚常常被视为是相反的团体。在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天堂里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书中描述了这两个团体彼此碰撞的历史,以及现代波希米亚和布尔乔亚融合在一起之后产称的一个新兴上层知识阶级--“布尔乔亚波希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
波希米亚的意思是任何你可以便宜地生活与工作,而且行事不落传统的地方,一个能达到心灵自由的社区。19世纪与20世纪初在许多城市中都有兴起过波希米亚社区:德国慕尼黑的施瓦宾区(Schwabing)、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Montmartre)和蒙巴纳区(Montparnasse)、美国纽约市的格林威治村、旧金山的北滩区(North Beach)以及之后的海特-艾许伯里区(Haight-Ashbury)、英国伦敦的切尔西区(Chelsea)、费兹罗维亚区(Fitzrovia)和苏活区。现代的波希米亚社区包括有中国的大理、泰国的清莱、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
Bohemian |bəʊˌhiːmɪən|
[from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ies]

noun
1 a native or inhabitant of Bohemia.
2 (also bohemian) a person who has informal and unconventional social habits, esp. an artist or writer : the young bohemians with their art galleries and sushi bars. [ORIGIN: mid 19th cent.: from French bohémien ‘gypsy’ (because gypsies were thought to come from Bohemia, or because they perhaps entered the West through Bohemia).]

adjective
1 of or relating to Bohemia or its people.
2 (also bohemian) having informal and unconventional social habits : the bohemian writer's drafty-garret existence.

没有评论:

S-land